苏菲·布莱科尔和《你好灯塔》。(图源:SophieBlackall-instagram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如果你曾经见过苏菲·布莱科尔,无论是照片或者现实中,也许都会被她的笑容感染。她总是在笑,在凯迪克的颁奖典礼上、在视频网站介绍自己的新书时、在世界各地给孩子们读绘本时……
苏菲出生在澳大利亚。30岁时抽中“绿卡彩票”,带着孩子搬到美国布鲁克林。从小就梦想成为绘本作家,后凭借绘本《寻找维尼》和《你好灯塔》两度获凯迪克奖。笑容,来自幸运,或许也来自乐观的性格与容易知足的快乐。
《你好灯塔》内文图。
在苏菲的创作中,对已经逝去之物的珍重是重要主题,不论是《你好灯塔》还是她的新作《老房子》都是如此。正如本文作者所说:“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《你好灯塔》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坚定而美好的存在:日复一日的不起眼却有意义的工作,一生相伴的爱人,恒定不变的灯塔。某种意义上,灯塔也像图书一样,是守旧、老派而永恒的迷人混合体,也同样给需要的人提供前行的方向。”
在本期“写童书的人”专栏中,作者李茵豆从苏菲·布莱科尔的4本绘本作品入手,讲述了苏菲的人生与创作。其中不仅包含苏菲对旧时光的珍视、对未来的憧憬,还有她作为一位女性创作者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思辨。
撰文 | 李茵豆
在古董店里和小熊相遇
梦想成为童书插画师
“‘讲一个故事怎么样?’克里斯托弗·罗宾说,‘你能给小熊维尼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吗?’
‘可以吧,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?’
‘关于他自己的故事,因为他就是那种熊。’
我也是这样一种熊。接下来,我会给你们讲一些关于我自己的故事。”
——苏菲·布莱科尔,2016年因《寻找维尼》获得凯迪克插画奖,在颁奖典礼上的讲话
1970年,苏菲·布莱科尔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。17岁前,她跟随父母搬了9次家。游牧的童年时光中,不变的是屋子总有一个花园,有一排排书架。没有跟哥哥们在树上打闹时,苏菲喜欢一个人去海边散步、捡鹅卵石,或趴在厨房的大餐桌上,用水彩颜料和从隔壁肉店老板那里讨来的包肉用的纸画画。肉店老板有时还会给她多包一块香肠。
在母亲经营的古董店里,苏菲第一次遇见《小熊维尼》,一本二手书。为了不被别人发现,苏菲把它藏在了架子的角落。放了学,苏菲就躲在桌子底下,一遍遍地读它。直到她通过做家务攒够了一块钱,从母亲手中买下了它。这也是她自己花钱买的第一本书。“我知道它必须是我的。”
小熊维尼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童年苏菲,让她仿佛置身森林。她也同样热爱E.H.谢泼德的插图,以至于一遍遍地趴在厨房桌子上,临摹这些画。这一年,苏菲12岁,在厨房的餐桌上,她已经决定,“长大以后我要做书。”她觉得给小孩子看的书是世界上最好的书,因为里面有图画。
谢泼德为《小熊维尼》绘制的插图。
12岁、18岁、30岁,这之后的每一年,苏菲的梦想都是成为童书插画师。
21岁时,苏菲遇见了尼克。尼克是她的初恋,也是她的“最好的朋友”。25岁时,他们结婚。26岁,有了第一个孩子。
“当我们相遇时,尼克以为自己是5%的同性恋。结果,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是5%的直男。但这足以让我们有了两个很棒的孩子,我们都觉得很幸福。”
——苏菲·布莱科尔《值得期待的事》
2000年,苏菲·布莱科尔30岁,通过抽签获得了美国工作绿卡,举家从澳大利亚搬到了美国布鲁克林——一个图画书从业者与常住人口简直不成比例的地区。苏菲给杂志和书籍画图插图,也画商业插画,以此在异国谋生。
苏菲和一些艺术家分享一间运河旁旧工厂里肮脏的阁楼工作室,分享她们年轻的插画生涯中遇到的坎坷和八卦,也分享参考书、食谱、漫长的夜晚、巧克力、愤怒、止痛药……
有一天,苏菲·布莱科尔收到了来自童书编辑苏珊·里奇的邮件:
“嗨,苏菲,我是苏珊·里奇,这里有一份手稿,一个你无法相信自己还不知道的真实故事(除非你已经知道了)……我觉得非虚构的故事让人兴奋,当它向我们展示不可置信的真实故事,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知的世界是如何通过一个个体抓住机会、做出选择而形成的。我不能谈太多,但这个故事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真实情节,军营里如海的白色帐篷,1914年跨越海洋的船队,伦敦动物园……”
这就是《寻找维尼》的故事。
《寻找维尼》,[加]琳赛·马蒂克 著,[澳]苏菲·布莱科尔 绘,彭懿 杨玲玲 译,接力出版社,2022年5月。
哈利是一名加拿大温尼伯城的兽医。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被迫离开家乡参战。前往战场的途中,他在火车站台遇见了一个猎人,带着一头捕获的小熊。哈利用20美元买下了小熊,给它取名叫“维尼(Winnie)”,这也是他家乡的名字。
维尼和哈利朝夕陪伴,也给兵营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欢乐,俨然成为军队的“吉祥物”。它还和军队一同搭船,穿越大西洋。但当军队抵达英国,哈利不得不与维尼分别,将它送到了动物园。
1925年,在伦敦动物园里,小熊维尼遇见了小男孩克里斯托弗·罗宾。克里斯托弗·罗宾的父亲A.A.米尔恩由此创作出了《小熊维尼》的故事,小熊维尼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头小熊。
《寻找维尼》内页图。
哈利的曾外孙女林赛·马蒂克,从小就听家人讲述曾外祖父和维尼的故事,她也给自己的儿子科尔讲述小熊维尼的故事。她有了将家族故事写成儿童读物的念头,于是写下了《寻找维尼》的手稿。
或许是在古董店长大的缘故,苏菲始终有着对旧事物的迷恋。她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二手书本、旧照片、十字刺绣和旧布娃娃。每一项旧物,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,当你讲述、阅读、重读时,故事就成了独立的存在。所以,当苏菲·布莱科尔读到《寻找维尼》的手稿,并且看见林赛珍藏的家族纪念盒中的照片与日记时,就像遇见了命中注定属于她的那个故事,接下来,她要用图画将它变成现实。
苏菲完成的最后一张关于小熊维尼的插画。(图源:图画书博客 sevenimpossiblethingsbeforebreakfast)
苏菲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《寻找维尼》的图画。她去伦敦动物园翻阅档案,甚至记下维尼抵达动物园时的天气,查找照片与新闻简报,去战争博物馆,求助懂历史的朋友。她一次次描绘修改心中维尼的样子,直到它好像真的在画纸活了过来……编辑苏珊差点担心苏菲会真的买一头熊。当最后一幅画完成,放下画笔的那一刻,苏菲感到深深的失落。但就像《寻找维尼》的结尾,林赛对询问“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”的恋恋不舍的儿子科尔所说的话一样,“有时你必须得结束一个故事,才能让一个新的故事开始”。
总有一座灯塔
带我们航向日落
2016年,苏菲·布莱科尔凭借《寻找维尼》站上凯迪克颁奖台时,狂喜之中或许还有些紧张与羞涩。(虽然之后没多久,她就差点忘记自己把凯迪克奖章放在家里哪个角落了。)2019年,她凭借自己独立创作图文的绘本《你好灯塔》再次获得凯迪克奖章,接到凯迪克委员会打来的电话时,她的第一反应是“我能把奖章还回去吗”——因为这样的好运怎么可能发生?
《你好灯塔》,[澳] 苏菲·布莱科尔 著,范晓星 译,中信·红披风 出品,中信出版社,2019年5月。
《你好灯塔》依然诞生于苏菲对旧物的痴迷。有一次,她在布鲁克林旧货市场买下了一张关于灯塔的剖面图,于是开始想象,在灯塔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。
苏菲购于旧货市场的灯塔剖面图。
苏菲想象中灯塔里的生活。
苏菲探访了一座座灯塔,甚至在加拿大一座灯塔中小住,翻阅守塔人日记,寻找守塔人曾经用过的制服和用品,直到在心中渐渐勾勒起守塔人生活的轮廓。
守塔人每天住在灯塔中,擦镜子,加灯油,修剪灯芯,上发条,写灯塔日志……日复一日,只为保证灯塔永远亮着。守塔人的生活难免寂寞,直到妻子到来。孩子在灯塔中出生。路过的水手、白鲸、海浪、极光、狂风,都在说“你好,灯塔”。
直到新式的机械灯塔取代老式人力灯塔,守塔人这个职业不复存在,守塔人一家搭乘小船离开。在他们海边的新家,依然能看见远方点亮的灯塔。
《你好灯塔》内页插图,故事的结尾。
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《你好灯塔》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坚定而美好的存在:日复一日的不起眼却有意义的工作,一生相伴的爱人,恒定不变的灯塔。某种意义上,灯塔也像图书一样,是守旧、老派而永恒的迷人混合体,也同样给需要的人提供前行的方向。
在《你好灯塔》的扉页,苏菲写着“本书献给苏珊·里奇”。《寻找维尼》是她和这位童书编辑的第一次合作,之后,她们已经是同一条船上的同伴。在给家人的信中,苏菲说,她想和苏珊一同远航向日落。因此,苏菲的家人都称苏珊为“日落”。
苏菲给苏珊·里奇制作的“两度荣获凯迪克奖的编辑”奖牌。是苏菲最喜欢的白鲸的形状。
这一年,苏菲49岁。她和尼克已经离婚十多年。正如苏菲所热爱的芭芭拉·库尼 (《花婆婆》《艾玛画画》作者) ,她们都是单亲妈妈,也是职业女性。大部分时间,苏菲独自在厨房里画画。她的两个孩子则趴在厨房桌子上陪伴她。孩子们睡觉之后,她常常伏案工作到深夜。也像芭芭拉·库尼一样,苏菲体会到了第二次获得凯迪克奖的荣耀。
在2019年凯迪克颁奖典礼上,苏菲·布莱科尔在致辞中这样说道:
“82年来,一共有18位女性获得了凯迪克奖章。
守塔人大部分是男性,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女性。住在灯塔中的女人做着与男性守塔人一样的工作,她们点亮灯塔、在暴风雨中拯救水手、刮掉瞭望窗上的冰霜,她们还打扫卫生、做饭、生孩子。获得凯迪克奖章的同样大部分是男性,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女性。做图画书的女人和男人们做着一样的工作,她们深入调查研究、通宵画画、修改细节,她们还打扫卫生、做饭、生孩子,还记住他们的生日、给他们打疫苗、给车加油……
时代在变化。现在,女性应该为她们的成就感到骄傲,以第一人称谈论她们的工作,并且使用适合她们的正确的人称代词。”
创造一件事物
比拆除它要难得多
躲在妈妈的古董店读书时、在布鲁克林的旧货市场流连时、在博物馆档案馆中寻找资料时、整理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旧物珍藏时,苏菲都梦想拥有自己的“旧物博物馆”。当她遇见在纽约州郊区山谷里一座牛奶场中的老房子,梦终于要成为现实。
老房子摇摇欲坠。最后一代住客是有12个孩子的大家庭。苏菲·布莱科尔第一次探访时,老屋内还遗留着曾经的生活用品:锅盖、已经僵硬的皮鞋、风琴、熨斗、报纸、生锈的锡罐……墙上挂着的日历停留在1970年7月。那时,屋子里最后一位住客,也就是12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位离开了这座老屋。而苏菲·布莱科尔在澳大利亚出生。
苏菲买下房子时,它已经“被自然接管”,成为浣熊,松鼠,燕子等动物的避难所。在地下室里,甚至睡着一只熊。
苏菲初次造访老屋时的样子。
为了重建,苏菲不得不拆除这间屋子。但有关这座房子的故事,始终在她脑海里盘旋。她几次到访,从老屋中采集回各种物品,也是采集着故事的碎片:一个鸟巢、一块手帕、一件婚纱、前门、一把黄铜钥匙、一枚来自大海用贝壳做的纽扣、手工缝制的裙子……
之后,苏菲花了好几年的时间,完成了绘本《老房子》。
《老房子》,[澳] 苏菲·布莱科尔 著,张弘 译,中信·红披风出品,中信出版集团,2023年4月。
绘本《老房子》中使用了从老屋中抢救回来的各种材料,剪裁、拼贴,使画面充满层次,也贴近往昔的氛围。苏菲花了许多时间和老屋居住者的后人交谈,了解曾经住在老屋里的12个孩子的名字和出生日期,甚至读他们留下的教科书,里面还有他们曾经歪歪扭扭字迹写下的作文。
苏菲在脑海中想象他们的模样,然后画下来。
故事里,孩子们用马铃薯做壁纸印花。这也是苏菲小时候在澳大利亚时和哥哥们一起做过的事情。
苏菲为了《老房子》做的马铃薯印花。
在《老房子》的结尾,苏菲画了老房子因久无人住而颓败的模样,也画了和老屋相见的自己。她正怀着雄心勃勃的计划,要将它改造成一个山谷中的儿童图画书社区。
正如苏菲所说,创造一件事物,远比拆除它要艰难。从一张白纸创造一个世界,更是艰苦的工作,但也蕴含着无限的快乐:
“作为童书插画师,你可以整天画画,那些故事会出现在你的眼前,你在艺术用品商店所花费的时间都变得合理,你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,而如果你做得好,甚至还可以获得报酬。我至今仍不敢相信(世界上有这么好的工作)。”
——苏菲·布莱科尔,2021
未来,
永远有值得期待的事
2020年,一直给人乐观、积极印象的苏菲,却陷入了抑郁和悲伤的情绪。
9月,全世界正受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困扰时,苏菲的前夫尼克在澳大利亚去世。苏菲感觉自己的生活陷入了一团迷雾,于是努力尝试用画笔带自己走出阴霾,记录下生活里“值得期待的事”。
最初,苏菲在Instagram (照片墙) 分享这些期待片段。她也号召读者分享自己值得期待的事,制作自己的“期待事物清单”,记录、期待,然后去创造它们。
《值得期待的事》(THINGS TO LOOK FORWARD TO)。苏菲·布莱科尔认为它更多是给成人读者的绘本。封面来自苏菲收集的鹅卵石。每次去海边时,她一定会在兜里装满鹅卵石带回家,然后在上面画画,一切她喜欢的事物,白鲸,兔子,燕子,月亮,远航的船。
每日的咖啡,热水澡,朋友的拥抱。
36岁时,当苏菲遇见剧作家艾德,她第一次感觉自己真的“坠入爱河”。之后,她与艾德以及他的孩子们一起生活,成为互相陪伴的家人。当她忙于工作画画时,艾德会打扫房间、做饭、洗衣服、照顾孩子,并且坚定地告诉苏菲,苏菲是全世界最棒的绘本作家。他也陪苏菲第二次站上凯迪克颁奖台,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——或许,艾德是做到了通常男性绘本作家的妻子一直以来做的事。
苏菲和艾德将《老房子》中的老屋,一点一点改造成了“牛奶树”(Milkwood)社区。“牛奶树”的名字来自迪伦·托马斯的诗《在牛奶树下》。现在,“牛奶树”是绘本作家、图书管理员、儿童教育工作者等童书从业者,还有八只小鸭子的家园。
苏菲和女性艺术家们在“牛奶树”创作。
苏菲新的家人,八只可爱的小鸭子。
2021年秋天,苏菲和艾德在牛奶树举办了安静的婚礼,在朋友与家人、野花和溪流的见证下。她描述自己的心情,是“非常,非常幸运,有一点点被爱淹没”。
“一切都是相连的,如果我不是在妈妈的古董店里感觉到无聊,我就不会求助于一本落满灰尘的书。如果我当时没有遇到那本书,我会变成一个非常不同的孩子。如果我妈妈没有一直给我提供纸张,我就不会一遍又一遍地临摹E.H.谢泼德的画。如果我的父亲没有把一生奉献给书本,我就不会知道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生活。……
有时候,我们不得不将一个故事结束,以便另一个故事可以开始。比如当我们搬家、长大或失去我们所爱的人时,但我们总是会重温和重读这些故事。在书中,无论他们走到哪里,无论途中发生了什么,在森林里那个迷人的地方,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熊总是在玩耍。”
——苏菲·布莱科尔,于2016年凯迪克颁奖礼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撰文:李茵豆;编辑 :王铭博,荷花;校对:柳宝庆。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。题图为中信红披风出品绘本《老房子》内文图 。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欢迎转发至朋友圈。
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
大家记得将「新京报书评周刊」设置为星标
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~
全年合辑!2022《新京报·书评周刊》年度合订本来啦!